第237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237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37章

  陛下,老臣请战,愿自将中军,杀入大漠,剿灭李元昊这个丑类叛贼!

  仁宗陛下却在犹豫……老大人壮志可嘉,但,再议。

  再议,就陷进了泥淖里。这时宋朝距离上一次国与国规模的大战,如澶渊之役时,己经过去了34年,一代新人早己长成,当年的印记都快被磨光了。

  更重要的是,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,只要稍微远离战争和灭亡,哪怕就算正忍饥挨饿地过着穷日子,中国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自豪起来。我们就是最优秀的,我们吃的土豆都比外国人的牛肉香!

  这时的宋朝,就完全无视李元昊己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,他们自己又臃肿肥胖到了哪步田地,只要被冒犯了,就要第一时间地还击。还击的办法很快出炉,第一,削夺李元昊在宋朝的一切官职,但姓还给他保留着。宋史中一直称他为“赵元昊”,牢牢地把他钉在了家臣的身份上;

  第二,立即关闭陕西、河东方面与西夏的榷场贸易,再不和他们作买卖;

  第三,下令搜捕李元昊派来进入宋朝境内的探子,并且出到了抓到一人,赏钱十万贯的赏格;

  第四,加强边境上的军事力量,派夏竦知永兴军(今西安)、范雍知延州(今延安),各兼任本部都部署,随时进入战争状态;

  第五,派人追上返程的西夏使者,把李元昊带来的礼物同样退还……

  与此同时,国内关于西夏问题的大讨论继续进行,集合宋朝三五十年里科考产生的无数天才,务必要讨论出最恰当、最完美的对敌方案。

  综上所述,举措是不少了,力度也不小了,但稍微分析,就会发现完全不靠谱,基本上都是一厢情愿。先说第三条,那是亡羊补牢的悲哀版,即圈里只有一只羊,丢了之后你再补有什么用?那只羊就是宋朝国内的兵力布置以及山川河流的具体走向。

  李元昊在这一年的五月间,提前半年提出申请。我亲爱的陛下,我最近吃斋了,想拜佛,听说您国内五台上的是相当地灵异,我派个代表过去,替我拜一下,可以吗?

  如此虔诚,怎能不许。于是国门大开,西夏人带着纸笔图本,一路观光写生,旁边还有宋朝的陪同官员作导游讲解,其间还不时地骄傲一把,请看这里,我们的国土是这样的雄奇伟岸、那里,又有些什么值得关注的特别点……间谍做到了这个份儿上,李元昊根本没必要给他发工资,完全是公款旅游!

  第四点,无论是夏竦,还是范雍,都是东京城里的富贵京官。把这二位派到了国境线上,试问加强的是军事力量,还是所谓的政治力量?对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能起到什么作用?至于身兼本部都部署,那更是笑话。宋朝真的发达了,文官们有皇帝撑腰,真的在无所不为。文官做到了军区总司令的职务,这在太宗朝、真宗朝根本无法想象,那以前都是潘美、傅潜、康保裔、王超等职业军人的专利,什么时候轮到叽叽歪歪的文人去滥竽充数?!

  至于第五点,更加是小孩子在赌气。李元昊的使者拒绝礼物,那么你也同样回敬,大宋皇帝和西夏使者同等规格?这时天朝上国的风度修养哪里去了?面子和风度并不都是等同物!

  有用的只有第二点,断绝贸易,才是对西夏真正的打击。

  宋朝比周边所有国家都强的,就在于它的国力。战争打的是军人,更打的是物资,宋朝有钱,有粮,还有各种各样游牧民族流口水,却不出产的奢侈品,只要打下去,对方注定崩溃。

  尤其是西夏这种只有军队,经济却跟不上发展形势的初级雏形帝国。

  但问题是见效太慢,战争要一天天地打,物资要一点点地消耗,战场上的胜负荣辱却瞬间见分晓,谁死的人多谁心疼,试问得有怎样坚强的心灵,才能把千万条人命试为物资的一部分,说抛出去就抛出去,毫不在乎?

  这些都是问题,可宋朝在宝元元年(公元1038年)到宝元二年(公元1039年)年底,近14个月的超级大讨论中,却都没有分析到。他们有99.9%的人在叫喊着杀了李元昊,屠灭党项全族,只有一两个零星的声音在反对,不仅没起到作用,还被官方认定是脑子进水,疯了。

  这两个人是夏竦和吴育。夏竦,字子乔,江州德安(今属江西)人。生于公元985年,现年54岁。父亲名叫夏承皓,乃是一位与契丹人夜战殉国的烈士,但他真实的身世谁也不知道,因为他本是个弃婴,是夏承皓在一个冬天的早晨,上班的路上拾到的。

  简短地说,他以诗文起家,再以父亲殉国的功劳得宠,一步步升迁,在仁宗朝做到了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这样的顶级高官,这时被派往边疆,可以说是“大才小用”了。他本人也很不高兴,他是不愿意与异族的蛮人打交道的,连受命出使契丹都要痛哭一场。

  哭得非常慷慨激昂。“义不戴天,难下穹庐之拜;礼当枕块,忍闻夷乐之声。”我恨夷狄蛮人,那是世仇敌国,对他们国君下拜,跟他们臣子说话,我受不了!于是说什么都不去。

  比较的无耻,但比起将来他的卑鄙,这就不算什么了。小人往往有才,此人眼光准,看得远,在官场上升官有术,到了战场上也格外的清醒,他没用多久就分析出了敌我双方在眼下的实力对比,一但开战,宋朝必将大败。

  理由如下。

  把李继迁和宋太宗对比、李德明与宋真宗对比、李元昊和宋仁宗对比,一切就都清楚明白了。党项人在逐节升高,宋朝却在步步衰弱。

  以开国之初时百战百胜的部队,都不能剿灭土匪性质的李继迁,以能和辽国人打成平手,签下澶渊之盟时的宋真宗部队,也没法去对李德明下手。现在凭什么有自信一定能击溃李元昊,并杀光党项全族?

  凭着那群百万多人的太平老爷兵?道理多么浅显,但上报到朝廷,只换来了中书省、枢密院的一片嘲笑——夏竦是个胆小鬼。

  吴育,字春卿,建安人。宋史中强调他很聪明,但根据表现可以肯定,此人不是聪明所能局限的,他是明智,大局观非常强。他坐在东京城内,只是一介文官,却对千里以外的战争走势判断得分毫不差。道理也很简单,他提出个问题——请问李元昊既然称帝,会自动削号废除吗?如果不能,战争在所难免。那样就无所谓惩罚,相反不如对他加恩,就像当年对南唐李煜时一样,把战争的爆发时尽量拖后,以便争取时间,积极备战。但这都不是最好的办法。

  最好的办法是“以外臣之礼,羁縻勿绝。”他来攻打,我们就防守,他要逃了,我们也不追,到最后终究还是要臣服于我们。

  请记住上面的话,当4年过去之后,党项人的野心和宋朝人的愤怒都对耗迨尽之时,他的话每一个字都己应验。但在这时,举国思战,他的话简直是火上浇油!对方来打,我们守,对方逃了,我们再守,我们是什么?新任宰相张士逊冷笑了一声。

  “人言吴育心疯,果然。”他真的是个神经病。从此之后,无论吴育再说什么,政事堂一律压下,不再上报。他们所看中的,是军方一位中战派人士的热血沸腾的宣言。

  步军副都指挥使、鄜延环庆副都部署,西北方面军的副总司令刘平上奏——“元昊不过鼠窜为穷寇尔,何所为哉!”以鄜延、环庆、泾原、秦陇四路兵马共20万人,分两路进击,三倍元昊之众,转粮200里,不出一个月,必将大胜!

  壮载斯言,举国振奋。全宋朝的人都相信刘平刘太尉的话,因为他实在杰出。刘平,出身军人世家,却是正牌的进士出身,堪称文武双全。早年做官,走的是纯正的文官路线,被寇准赏识,推荐为泸州刺史。沪州,是四川东南部川、渝、黔、滇的结合部,种族繁杂,叛乱不断,刘平到任之后很快显出了军事天赋,当地的夷人暴乱了几次,都被他轻松剿平。

  有功回京,被任命为监察御史,这个官职、他的个性,还有当时朝中的第一权贵是谁,决定了他后半生的命运——他弹劾了丁谓。结果被排挤出京城,从大西南调到大西北去当兵,从此被固定在军界,再也没进过京城。

  总体来说,他在宋朝人的心目中,是个有文有武,刚直不阿的硬汉子,军功卓著,每一步的提升都让人心服口服,鉴于宋朝边疆的一把手是文臣,他身为副都布署,己经是军方的第一代表。现在他说话了,应该是千真万确,不容反驳的真理。

  可事实上,他在说梦话。常年驻守边疆,居然对李元昊的兵力判断都不准确,从这时起就己经可以预料战争的胜负结果。

  20万人马就想是全西夏军队的三倍,那么李元昊的底牌就只有6万多人?真遗憾,这个数字如果用来衡量后期接近灭亡时的李继迁,倒是有点靠谱。至于现在的李元昊,他有……50万人!

  从吐蕃人内乱开始,李元昊得以平静地整顿军队,不断地吞并回鹘人,不断地抢劫吐蕃战马,再加上汉人智囊团的指导,到这时公元1039年为止,他的军队不止是扩大,军种都开始分类,再也不能用原始的草原骑兵掠夺式、偷袭式的战斗力来局限。

  军种分为铁鹞子、擒生军、卫戎军、泼喜军、撞令郎等5种。

  铁鹞子,又称为“铁林”,是西夏骑兵中最精锐的部队,配备最精良的战马、最精选的盔甲和最优秀的战士,只有3000人,还分成了10队,每300人是一个战斗团体,在纷乱纠缠的战局中用他们决战决胜;

  擒生军,是西夏人的独创,专门用来在战争中掠夺敌方的百姓,有些像是契丹人打草谷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